首页 资讯 品牌 招商加盟 导购 圈子 网站导航 移动版m.chinasspp.com时尚品牌网移动版

时尚杂志,我们都在发狂!

分享到: 评论0 人为财死  2009-8-10 11:21

  一本颇受好评的论述杂志的书开篇这样讲道“一本好的杂志应该能够触动你的五脏六腑。它能挑战你的图像与文字,它是生活中额外的甜品。”

  然而现实是,我们看到的纸媒时尚杂志正在流于相近和平俗,一样的迷信大牌,一样的明星效应,一样的两性话题,一样的职场生活……不温不火的总是少了让人兴奋的东西。如果抹去“那些历史悠久还算有辨识的杂志名称,怀疑之中的哪一本还能清楚显示自己的个性价值?本来这期的主题是采访一些对杂志情有独钟的人,记得两年前身边不断有搜集纸媒杂志的狂热分子,但是操作下来却是一个冒冷汗的结果,身边人对杂志的热情减淡不说,继续爱的也已经习惯了网络这条捷径,想象中各类期刊铺满地,置身杂志海洋的景象,难道真的已经过时了?

  从“休刊季”说起

  翻杂志翻到标题为“日本杂志休刊季”的文章,讲2008年日本有多本杂志倒闭,除了最让作者不舍的女性生活杂志《REAL SIMPLE》,还有老牌的《主妇之友》,这本杂志在休刊前已经有91年的历史,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女性杂志。

  然后是朝日报社的《论座》、《月刊现代》,电影杂志《ROADSHOW》、小学馆的动漫周刊《YOUNG SUNDAY》和MAGAZINE HOUSE的女性时尚杂志《BOAO》,最后连鼎鼎大名的《PLAYBOY》也关门大吉了。

  “休刊”是一种很暧昧的说法,好像只是休息一下,还有机会再来,其实换到中国就是停刊歇业。作者说“休刊”一词应该可以当选2008年日本传媒界的年度词汇,没想到2009年这股休刊的势头依然很强劲,最新的消息是日文版《时尚先生》杂志也宣布在5月休刊。

  1987年4月创刊的日版《时尚先生》,是美国著名男性时尚杂志《时尚先生》最早在海外推出的外文版之一,内容涵盖男性服饰、休闲家居等各方面,在日本年轻男性中颇受欢迎。 但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家创刊22年的杂志发行量下降到每期6万册,最关键的是广告收入大幅下滑,经营陷入困境,不得不宣布停刊。

  谈及销量下滑和广告流失的原因,大都归结于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型媒介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进一步关注才发现,不仅日本正处于休刊热季,欧美国家的停刊行动居然更加大手笔。2009年3月26日,美国知名音乐杂志《Blender》日前宣布停刊,理由是销量和广告的锐减,此举在国外媒体界引起了大反响。

  2008年下半年以来,来自美国的金融风暴迅速席卷全球各个行业,这几年一直在新媒体冲击下摇摇摆摆的杂志业损失惨重。试图将娱乐、时尚、政治和名流内容混合为一体的新派杂志《Radar》在经过2度倒闭之后又一次率先倒在了低迷的市道之下;《Men’s Vogue》合并到《Vogue》,一年只出版2期,;更让人沮丧的还有近年来杂志界野心勃勃的大手笔,去年康泰纳仕投入千万推出的《Portfolio》以裁员收缩的形式间接承认了它的失败,它将从每年12期削减到10期。最近德国版的《名利场》也停刊了。

  少女时尚杂志《Cosmo Girl》在宣布退出纸媒舞台的同时,保留了网站,采取同样策略的还有更早前停刊的法国桦榭菲力柏契(Hachette Filipacchi)出版集团的《Elle Girl》和《Shock》,以及权威电影杂志《首映》美国版。

  《Radar》的多次倒闭让人唏嘘。这本杂志的口号是“为聪明人准备的流行文化杂志”,评论说它的风格偏向搞怪嘲弄,有点机智恶趣味的范儿,放在十年前会很新鲜,但今天已经淹没在无数以这种面貌出现的博客中了。

  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生存空间的挤压已是不争事实,评论说传统媒体网络化是不可避免的发展。难道杂志纸媒真的会消失吗?对于热衷杂志阅读的人来说,纸媒绝对有着新兴媒体无法代替的质感和自由阅读的体验,但是作为一名杂志从业者,我要说我时刻准备跟随世界的发展而发展。

  虽然这场风暴对全球期刊业的冲击大过想象,但在中国前途似乎依然光明。至少,奢侈品市场还一片繁荣景象,那些在欧美表现低迷的奢侈品牌都对中国寄予了很大希望,看最近几年品牌店的开店速度和频率就能感受,所以就算是金融危机,国内还是有一堆新的时尚杂志马上要开刊营业,市场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热闹。

  杂志影响了谁的生活

  6年前刚到上海的时候,从朋友那里看到了第一本《CREAM》杂志,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杂志还可以这样好看。特别的纸张摸上去非常有手感,貌似随手拍就的照片每一张画面都很酷,还有杂志里出现的人,着装很不一样,每一个都散发着舒服而个性的气质。

  那之后每周末去龙之媒看杂志成了当时最大的乐趣,《CREAM》更是每期必买的杂志,还记得这本杂志那时候还是月刊,卖30元一本,觉得有点贵,也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每次递钱出去接过杂志的时候都莫名的有点自豪,仿佛从买一本“高级”杂志开始自己就真的不一般了。

  后来《CREAM》被更多人知道,杂志在店里却越压越多,我买的频率也自然降低了,再后来《CREAM》不再做月刊发行,变成季刊,每期都有惊喜,但是和原来的杂志已经不一样了。只是不能否认,是《CREAM》杂志确认了我做媒体的念头,它的影像和文字带给我太多的好感,打开了我思维的另一条线,导致我萌发了自己试试的念头。

  进潮流杂志是一个机遇,所谓时尚杂志社其实算一个比较难进的行业吧,我是说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国内第一本潮流杂志发刊,在上海招人,我凭借自己看《MILK》的经验成功的通过了笔试,对呀,有笔试的!《MILK》应该是那时我们一拨没出过国门的年轻人的潮流时尚启蒙家和港式文化传播者,在看《MILK》之前我们只知道LVGUCCI,看了《MILK》才明白有情调的年轻人不能只CARE这些牌子,什么叫“hi-end”

  什么叫“hi-fashion”一样买不起,但是生吞活剥学习的很认真,那时候做杂志很辛苦,白天黑夜的,但是无比开心,不懂也没关系,大家一起学习。《MILK》对周围一众年轻人造成的影响,不仅是在时尚方面,它传递时尚的方式,它用来塑造鲜明个体形象的那些港人港星,比如黄伟文,比如葛民辉,都成了大陆小年轻们心中的优质偶像。从他们身上学到一种语感和强调,类似草根香港加英国绅士的杂混气质配上香港文化的反骨塑造成的一种反大陆传统的“新美学”。都说香港没有文化,那时那地让大陆年轻人疯狂的却正是所谓港式文化。

  从看港刊开始,眼界逐渐放开,慢慢国外杂志和电子杂志都繁盛起来了,我们处在这个杂志大爆炸的时代里,幸福的有点眩晕,就好比做内容的我,迷离半天睁开眼,发现世道流行已经大变,先以为自己一直执着跟随的只有虚无,于是冷汗上身。

  养成今时今日生活小情调的,还是那些青春期开始触碰的港刊,如果不看香港杂志,怎么会知道詹瑞文,怎么晓得《万千师奶贺台庆》,又怎么会爱上那个编剧林奕华,林奕华来大陆做了几台戏,时尚又反讽的腔调很容易就抓住了城市年轻人的心,广告做的多导演就要变大众偶像了,但是对林奕华的初识在港刊,所谓“不一样”的感觉埋的太深,所以他说要改编《小团圆》,我第一个很开心,还有谁比他合适呢?他是最好的人选。

按投票排序按时间排序0条评论

我有话要说

热门推荐

    Top
    ×

    点击刷新验证码

    立即注册

    新浪微博登录 QQ账号登录
    讨厌注册?直接登录就能收藏、分享你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