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先生以一个艺术家的姿态开创了一个相当宏伟的商业蓝图,是非常值得敬佩的。对陈先生的去世大家都非常惋惜。随之而来的对于逸飞
品牌何去何从的探讨也很激烈。这里不想盲目地对逸飞品牌的管理给出建议,毕竟我们相信陈先生的继任者更了解集团内部的问题。我们只是借此机会,从根本上澄清几个被日益混淆的问题,有些担心是不必要的。
两个不同的概念
虽然陈先生是“逸飞”品牌的创始人、也是“逸飞”品牌名称的由来,但是,一旦“逸飞”成了一个品牌,它就不再完全属于某个人了。从根本上说,陈先生其实只是这个品牌的第一任管理者而已(事实上他的家人也已经承担了很多品牌管理的工作)。所以当陈先生去世的时候,很多人在担心“逸飞”品牌的存亡。这对于一个比较成熟的商业市场来说是不必要的。人可以去世,但品牌是可以由下一任管理者继续经营的。
一个品牌的存亡,从来都不是根据创始人是否在世决定的,而是由一任又一任品牌管理者驾驭品牌和把握市场的能力决定的。意大利很多时装品牌都是以设计师的名称来命名。但这个品牌的背后往往有一大群功底深厚、创意卓越的设计团队,以及概念超前、经营出众的品牌管理人员在运作。
请正确认识“品牌资产”
单从消费者沟通角度来说,任何与品牌相关的联想都可能成为品牌资产。但是对逸飞品牌来说,应该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它的品牌资产。其实很多消费者认识的逸飞品牌只是它的一部分,主要也就是LEYEFE
服装。
事实上,逸飞集团成立后,旗下共有八家公司,涉足服饰、影视、环境艺术、模特文化经纪、网络、平面传媒等众多产业。其中只有服饰这块业务是真正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而其他领域,包括其1995年底创建的上海逸飞模特经纪公司,都不是直接依靠消费者的认同进行市场拓展的,所以,从广义来看,逸飞集团所拥有的品牌资产,还包括它在过去拥有的良好的社会关系资源、海外的融资能力、跨行业的商务拓展能力、家族式的内聚力,等等。正是这些资源性的资产,使得逸飞品牌要想突然死亡也很难。现在很多讨论都是围绕服饰这个部分的,不妨把目光放远一些。
大家都知道西门子的手机业务现在不太乐观,但是这并不影响它在其他很多主营业务上的发展,因为它占有很多优秀的上下游资源和其他资产,即使是目前的手机业务,它仍然有能力继续进行研发和拓展。所以说,“品牌资产”并不只是局限在消费者市场上。
品牌运作不同于资本运作
逸飞集团与日本伊藤忠商社、软银以及法国最大的投资基金Vevendi和香港上市公司锦海捷亚等都有风险投资协议。这使得逸飞集团一度成为资产过亿、横跨八个行业的商业机器。这部庞大的机器不断实践着陈逸飞的“大视觉观”。现在如果这种“大视觉观”的实践停下来,就需要有一个比较强势的理由继续保持投资者的热情。
单靠服饰方面的逸飞品牌运作,对于整个资本运作体系来说虽然能作为利好消息,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运作的实际问题。也就是说,要选择有利可图的产业方向,并且使投资人充满信心。这一点的重要性在当前来说,远大于纯粹先来看品牌。
比如,逸飞集团在去年与成都熊猫城共同投资5000万美元筹建熊猫城-逸飞国际文化广场。据媒体报道,陈逸飞去世后,成都熊猫城方面表示,有可能暂时中止合作的商谈。这就投射出一种潜在的危机。陈逸飞先生还计划在上海浦东兴建一个创意园区,集聚成国内一个大型的视觉艺术产业园。不过这目前还是一个悬念。过去,陈逸飞先生可以通过卖画所得的钱来填补经营上的部分亏空。但这也说明,它还没有找到一个良性持久的盈利模式。
不要苛求继任者
传统的家族式企业都存在分配不均、互相倾轧等状况。现在想看到逸飞家庭内部纷争的人,可能会多过想看到逸飞集团继续振作的人。个中原因当然是源于我们以前对很多国内家族企业的认识。
陈凛评价自己的父亲是一个“很好的创业者”,总是在在观念上领先一步。但陈逸飞也许并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一来他没有培养出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另外,他还说过:“赚最好,不赚我无所谓,反正我也不管银行借钱,把画画的钱投到公司里。”现金流并非来自于企业自身的运作,这多少是一种悲哀。所以说,如果他的继任者能先把企业拉到一个盈利的正轨上来,就已经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现在遇到的问题,其实在过去就已经萌芽,只是随着陈先生的去世而逐渐爆发出来。所以请不要把这些问题归到逸飞先生的继任者身上。
如果因为陈先生的去世,导致“逸飞”品牌迅速衰落甚至消亡。这只能说明两点:一是这个品牌在陈先生在世时就存在一些问题,积重难返。二是继任者没有能力改善现状。
给大家一点时间,看一下逸飞集团怎样梳理自己的产业规模,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在陈逸飞先生辞世以后,我们衷心希望逸飞品牌将来能成为一个商业和艺术结合的典范。
按投票排序按时间排序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