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从南京各商场撤柜的南京伊邦服饰有限公司一负责人昨天说,最近她在募集资金,等钱到位了,就去上海重新注册,实现把品牌做大做强的梦想。
南京服装类企业的“出走”,不止“伊邦”一例。记者了解到,近两年来,一些新生代服装企业在南京起步,做到一定规模后,就开始慢慢将市场向外地转移,有的甚至将总部整个搬到外地重新注册,只将生产厂留在南京。南京注册登记的服装类企业有近4000户,服装品牌1000多个,多年前曾在南京多家大商场设立专柜的一地产服装品牌负责人说,近几年已经“出走”的地产服装企业估计有几十个。
他说,南京地产服装除部分专做外贸订单的企业外,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如圣迪奥、陶玉梅等老牌企业,另一类是劲草、百芙伦等新生代品牌,在这两类地产服装中,目前已经“出走”或打算“出走”的大有人在。
“国内服装市场至今对南京地产服装的认同度不高。”和“伊邦”一样,也准备从南京“出走”的一家地产服装品牌负责人说,人们一提起南京地产服装,第一反应大多是“太土”,国内大的代理商都喜欢往深圳、杭州、上海等地跑,对南京的关注度不高,而这种尴尬现状又不是单个品牌在短时间内能改变的。对于一个想做点事的人来说,与其在这个环境中耗着,不如到上海、福建等地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
早几年就从南京各大商场撤柜的一地产服装品牌老总说,同行之间相互排斥、抄袭、缺少合作等现象,在南京地产服装业界较为普遍,也让一些业界人士深感遗憾。像温州服装业界,同行之间可以做到经常交流、错位经营、资源共享,还经常以股份制形式合并做大做强,如果谁遇到资金等发展瓶颈,大家会一起想办法帮助解决,这些在南京地产服装界却很难看到。
早几年南京地产服装一直在探讨如何走出去的问题,现在倒是有不少品牌真的“走出去”了,但不是打着南京地产服装品牌走出去的,而是彻底改换门庭离开了南京地产服装圈子,这一现象目前已引起南京有关部门关注。
业界反思突围之道
江苏省服装协会人士昨天评价,南京服装企业的设备、产品质量都“没话说”,但是缺乏品牌意识、消费者不太买本土品牌的账、融资难等问题,成了企业发展的瓶颈。
瓶颈一
缺乏品牌意识
统计显示,全市注册登记的服装类企业近4000户,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可这么多服装企业,在全国叫得响的却不多,数得出来的只有海尔曼斯、荣萍、陶玉梅、臣派、劲草、依莎菲尔、圣可妮等。随着这几年中央、新百、山百等老牌综合性商场向时尚化商场转型,地产服装品牌经历大洗牌。在外来品牌的挤压下,南京服装在商场里的品牌占有率从60%骤降到30%。为了谋生,有企业接起了贴牌生意,有的绕道去苏北等地区发展。
思路:省服装协会人士说,打造一个品牌,从最初的规划到执行,再到赢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可南京的服装企业,太注重眼前利益,舍不得花钱请知名设计师,常常是什么流行,就跟在人家后面做什么。国内知名的服装展览中鲜见南京展台,在广告铺天盖地的今天,市民压根想不起来哪位明星替南京的服装做过宣传。地产企业要发展,必须把眼光放长远,站在高平台规划企业的未来。
我有话要说
时尚品牌传播有限公司:服装品牌(男装、女装、内衣、童装)、家纺、皮具、黄金珠宝、餐饮、家居等品牌加盟代理
浙B2-20080047
Copyright © 2000-2019 CHINASS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按投票排序按时间排序0条评论